《被讨厌的勇气》摘录与批注

本文为筱枫对书籍《被讨厌的勇气》的读书笔记。所引用部分会使用引用样式(即本段样式)进行标注。

ISBN 978-7-111-49548-2
书名 被讨厌的勇气 / 嫌われる勇気
作者【日】岸见一郎 古贺史健
译者 渠海霞

Chapter 1. 我们的不幸是谁的错?

决定论: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先前某个原因和几种原因导致的结果。人的行为是可以根据先前的条件、经历来预测的。(这也是我们常用的推论方法,即由原因推出结果)

目的论:某种观念的目的是预先规定事物、现象存在和发展及它们之间关系的原因和依据。是一种唯心主义的观念。

二者在看待事物的方式上有所不同:决定论由因索果,而目的论由现存的目的推出结果。不应当在实践中只运用一种,而应兼收并蓄地看待和运用。

阿德勒心理学明确否定心理创伤。(P8)

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P9)

关于“愤怒”,文中举了两个例子:

  1. 青年对服务生弄脏了衣物不满,反常地训斥了服务生;
  2. 母亲训斥女儿时大声呵斥,而中途接电话时却能立刻和颜悦色。
所谓愤怒其实只是可放可收的一种“手段”而已。(P13)

青年为什么会训斥服务生?文中认为这并非是突发的情感,而是一种为了压制对方(目的)的手段。文中母亲的例子佐证了这一观点。

从决定论来看:因为青年生气,所以青年训斥了服务员;因为母亲生气,所以训斥了女儿。

从目的论来看:为了压制服务员,所以青年生气;为了压制女儿,所以母亲生气。

重要的不是被给予了什么,而是如何去利用被给予的东西。(P19)

我们需要的不是更换而是更新。(P20)

文中认为,如果想要获得幸福,就要去改变生活方式。而改变生活方式会带来充满未知因素的挑战,这就需要“获得幸福的勇气”。、

Chapter 2.一切烦恼都来自人际关系

在人际关系中根本不可能不受伤。只要涉入人际关系就会或大或小地受伤,也会伤害别人。阿德勒曾说“想要消除烦恼,只有一个人在宇宙中生存”。但是,那种事情根本就无法做到。(P35)

阿德勒认为,如果一个人从出生开始就不与其他人接触,那么这个人就不会产生诸如“孤独”等的概念。很显然,这是不可能的。所以,只要人活在世界上就必然会产生来自人际关系的烦恼。

(对于阿德勒所提出“一切烦恼都来自人际关系”,我有所质疑。如果一个人因为自身的疾病造成烦恼(如疼痛感),那么自然和人际关系没有关系。这一疑问先暂时放在此处,等进一步阅读寻找答案。)

客观上的弱势也可以转换成优势,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文中提到一个例子——哲人的身高只有 155 厘米,这是劣势吗?从一方面看,诚然是劣势;但是书中给了一个很有趣的观点——矮小却能让对方放下警惕心理,使人交往中感到轻松。

人作为一种无力的存在活在这个世界上。并且,人希望摆脱这种无力状态,继而就有了普遍欲求。阿德勒称其为“追求优越性”。(P42)

无法达成理想的自己就会产生一种自卑感。(P42)

书中认为,人产生自卑感的原因是因为人在追求优越的过程中无法达成理想的自己。

自卑情结不同,自卑感可作为促进努力与进步的催化剂,而自卑情结却是藉口。自卑情结指人的消极、对自己一无是处的评价,是一种反常而复杂的心理状态。

阿德勒将“将原本没有任何因果关系的事情解释成似乎有重大因果关系一样”归纳为“外部因果律”,这与弗洛伊德的原因论不同。

本书所指向的阿德勒心理学与传统的心理观念有些背道而驰。他强调目的所造成的现状。例如我认为“焦虑情绪导致我无法正常工作”,而目的论却认为“我不想正常工作所以焦虑”。

越自负的人越自卑。(P46)

文中对这句话进行了巧妙的论证:

认为“我因为学历低,所以才无法成功”。反过来说,这也就意味着“只要有高学历,我也可以获得巨大的成功”。(P46)

优越情结是指表现得好像自己很优秀,继而沉浸在一种虚假的优越感之中。这建立在强烈的自卑感之上。(是自卑情结的地步)
常见的例子有“权势张扬”——

10根手指全都戴着红宝石或者绿宝石戒指的人与其说是有审美意识的问题,倒不如说是自卑感的问题,也就是一种优越情结的表现。(P47)

如果有人骄傲自大,那一定是因为他有自卑感。(P48)

自卑源于“缺失”,健全(正当)的填补是想办法付诸于实践,而自负的情绪亦可以填补缺失,引导人走向“我上我也行”的错觉,反而使人不愿意直面自己的缺失,造成优越情结。如果一个人总是自卑,那么就会扩张优越情结,例如暴发户的消费。

夸耀不幸指的是人常将自己的不幸与他人分享、博取他人同情、获得特权。这种特权使得别人与其交往时更注重他的感受,是“支配”别人的体现。

只要把自己的不幸当作保持“特别”的武器来用,那人就会永远需要不幸。(P50)

添加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