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摘录 下的文章

【作者】北京医学院教授 叶恭绍

【来源】《父母必读》1983 年 4 期

记得一九六三年,在人民大会堂召开全国卫生科技规划会议期间,一天,我们有十来位同志突然接到通知:周总理要来同我们见面、座谈。大家真是高兴极了。稍许,总理来了,很亲切地招呼大家坐下,然后就侃侃而谈起来。

在这次座谈中,我们始料未及的是:周总理指示我们医务工作者,一定要把青春期的性卫生知识教给男女青少年,让他们能用科学的知识来保护自己的健康,促进正常发育。在我国,由于复杂的原因,这个问题一直被视为禁区。然而,我们的好总理却高瞻远瞩,把普及性卫生知识的重要性及时地提了出来,而且谈得是那样恳切,竟比我们多年来从事专门研究的人看得还要透彻,还要深刻,不禁使我们当时在座的人们都十分感动。虽然时间已经过去了整整二十年,我们的心中却总是不曾忘却这次幸福的会见。

记得总理在强调对青少年进行性教育的必要性时,曾颇有感触地回忆了他老人家当年在南开中学读书时的一件事。那时,学校曾组织过几次卫生讲演,他自己感到终身获益不浅。总理嘱咐我们要在女孩子来月经以前,男孩子发生首次遗精以前,把科学的性卫生知识告诉他们。有些人有顾虑,怕孩子们懂得了性卫生知识会变坏。总理指出:这可能会有,但毕竟是少数,我们要相信大多数的青少年是好的。他老人家还说:女孩子把月经叫“倒霉”,一提怀孕就脸红。因此,要普及性卫生知识,就不单纯是讲讲科学的问题,要想收到良好的效果,就一定要把它当作一件破除封建思想和移风易俗的大事来抓。首先,要求我们讲的人就要破除封建思想。在向青少年传授性卫生知识时,男女学生要一道听讲,不要分开。要很自然地做好这件事,不要试图回避,更不要搞得神秘化。

总理对青少年的关切就是这样细致入微,这些指示又是多么中肯啊,他老人家的一席话给我们进行性教育指明了正确的方向,本来嘛,人体九大解剖系统,其他八大系统都可以讲,为什么单单生殖系统就不能讲呢?其他八大解剖系统的功能、卫生都可以教,为什么单单性的功能、性的卫生就不能教呢?难道不讲或者设法遮盖这些科学知识,就对青少年身心的健康有益吗?就能导致高尚的文明和进步的道德么?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听了总理的指示,我们算是有了主心骨啦。于是,在一九六三年我们就着手在报刊上介绍了一些有关男女青少年生理解剖发育的特点,适合结婚年龄的生理解剖基础知识以及性发育、性卫生知识等。结果,反响十分强烈。在文章发表后的一年多时间里,我们先后收到了来自全国各地青少年的一千多封信。他们结合自身的情况,询问有关性的卫生知识。使我们感到意外的是:男孩子提出问题的竟比女孩子还多。这可能是因为女孩子遇到月经初潮、手足无措时,有些会主动去问问妈妈;而男孩子发生遗精等现象时,却很难向父母启齿,这也是封建思想造成的。过去一般人总认为手淫是一种见不得人的行为,这样,就使得有些男孩子感到自己在进行一种不道德的甚至是犯罪的活动,这种性生理的需要与犯罪行为的恐惧心理给予不少青少年极大的折磨,有时甚至造成严重悲剧。例如,曾有一位因遗精而卧轨自杀的青年,在遗书里写道:我得了不治之症,只好卧轨一死了之。这种情况当然只是极个别的,但是从来信中所反映的问题,却有力地说明了周总理指示要进行性教育和公开宣传性卫生知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周总理关心性教育,可以说是一贯的,而且是一抓到底的。一九七三年,总理又向有关部门的同志询问实施性卫生教育的情况,再次谈到这个问题,并且要求不仅在教材上要有这一章,而且在讲课时应有大幅彩色男、女性器官的挂图,便于形象的说明。直到一九七五年,他老人家病危时,还一再嘱咐我们:一定要把青少年性卫生教育搞好。

周总理关于要把性卫生教育当作移风易俗的大事来抓的指示,是具有很现实、很强的针对性的。这里只提两件事就足以说明问题了。记得一九七二年,编写中学二年级的《生理卫生》课本时,由我负责写“生殖器官”一章。当编写人员一起商量时,竟有一半人反对写这一章,于是发生了激烈的争辩,直到我谈出了周总理的指示,才算肯定了这一章。可是接着又在是否插图的问题上发生了争执,虽然,最后插图还是要了,但却深刻地说明了不彻底破除封建思想,周总理的指示是很难贯彻好的。

另一件事发生在一九七三年,教育部门召开《生理卫生》教材会时,主持会议者嘱咐教育局的同志把教科书带着赴会,结果该同志心中忐忑不安,还以为教材内包括了生殖器官这一章要在会上进行批判呢!可见,要进行性卫生知识的教育宣传,阻力有多大,成见有多深!

现在情况好得多了。但是,对青少年进行科学的性卫生知识教育的主张和实践,还经常受到种种公开和隐蔽的非议,而且在种种压力下,公开谈论这个问题还没有能很好地做到,这个关系到青少年一代身心素质健康发展的问题,还没有受到普遍的重视。有些报刊虽然发表了一些介绍性卫生知识的文章,但还不能谈得很具体、很清楚。明确提问、明确回答性卫生知识的文章至今还很少见。因此,很有必要加强和改进。例如最好在卫生部门开设一些咨询门诊,让青少年可以随时和医务人员谈心,解决各种卫生知识方面的问题,包括性卫生知识的问题。

再者,从我国青少年生理发育的情况来看,身高已经比过去发育得早了,性发育也有了提前,性卫生知识的教育自然也应该随之提前。以女孩子为例,现在有的在十岁左右就来了月经。因此,提前给孩子讲讲性卫生知识,无论对生理保健和心理健康的发展都会有好处。依我看,这不光是科学、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也是广大父母不可忽视、不可推卸的职责呢。
(本刊记者金马记录整理 李德凯题图)

扫描版:周总理关心性教育.pdf,来自超星期刊。

本文为筱枫对书籍《被讨厌的勇气》的读书笔记。所引用部分会使用引用样式(即本段样式)进行标注。

ISBN 978-7-111-49548-2
书名 被讨厌的勇气 / 嫌われる勇気
作者【日】岸见一郎 古贺史健
译者 渠海霞

Chapter 1. 我们的不幸是谁的错?

决定论: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先前某个原因和几种原因导致的结果。人的行为是可以根据先前的条件、经历来预测的。(这也是我们常用的推论方法,即由原因推出结果)

目的论:某种观念的目的是预先规定事物、现象存在和发展及它们之间关系的原因和依据。是一种唯心主义的观念。

二者在看待事物的方式上有所不同:决定论由因索果,而目的论由现存的目的推出结果。不应当在实践中只运用一种,而应兼收并蓄地看待和运用。

阿德勒心理学明确否定心理创伤。(P8)

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P9)

关于“愤怒”,文中举了两个例子:

  1. 青年对服务生弄脏了衣物不满,反常地训斥了服务生;
  2. 母亲训斥女儿时大声呵斥,而中途接电话时却能立刻和颜悦色。
所谓愤怒其实只是可放可收的一种“手段”而已。(P13)

青年为什么会训斥服务生?文中认为这并非是突发的情感,而是一种为了压制对方(目的)的手段。文中母亲的例子佐证了这一观点。

从决定论来看:因为青年生气,所以青年训斥了服务员;因为母亲生气,所以训斥了女儿。

从目的论来看:为了压制服务员,所以青年生气;为了压制女儿,所以母亲生气。

重要的不是被给予了什么,而是如何去利用被给予的东西。(P19)

我们需要的不是更换而是更新。(P20)

文中认为,如果想要获得幸福,就要去改变生活方式。而改变生活方式会带来充满未知因素的挑战,这就需要“获得幸福的勇气”。、

Chapter 2.一切烦恼都来自人际关系

在人际关系中根本不可能不受伤。只要涉入人际关系就会或大或小地受伤,也会伤害别人。阿德勒曾说“想要消除烦恼,只有一个人在宇宙中生存”。但是,那种事情根本就无法做到。(P35)

阿德勒认为,如果一个人从出生开始就不与其他人接触,那么这个人就不会产生诸如“孤独”等的概念。很显然,这是不可能的。所以,只要人活在世界上就必然会产生来自人际关系的烦恼。

(对于阿德勒所提出“一切烦恼都来自人际关系”,我有所质疑。如果一个人因为自身的疾病造成烦恼(如疼痛感),那么自然和人际关系没有关系。这一疑问先暂时放在此处,等进一步阅读寻找答案。)

客观上的弱势也可以转换成优势,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文中提到一个例子——哲人的身高只有 155 厘米,这是劣势吗?从一方面看,诚然是劣势;但是书中给了一个很有趣的观点——矮小却能让对方放下警惕心理,使人交往中感到轻松。

人作为一种无力的存在活在这个世界上。并且,人希望摆脱这种无力状态,继而就有了普遍欲求。阿德勒称其为“追求优越性”。(P42)

无法达成理想的自己就会产生一种自卑感。(P42)

书中认为,人产生自卑感的原因是因为人在追求优越的过程中无法达成理想的自己。

自卑情结不同,自卑感可作为促进努力与进步的催化剂,而自卑情结却是藉口。自卑情结指人的消极、对自己一无是处的评价,是一种反常而复杂的心理状态。

阿德勒将“将原本没有任何因果关系的事情解释成似乎有重大因果关系一样”归纳为“外部因果律”,这与弗洛伊德的原因论不同。

本书所指向的阿德勒心理学与传统的心理观念有些背道而驰。他强调目的所造成的现状。例如我认为“焦虑情绪导致我无法正常工作”,而目的论却认为“我不想正常工作所以焦虑”。

越自负的人越自卑。(P46)

文中对这句话进行了巧妙的论证:

认为“我因为学历低,所以才无法成功”。反过来说,这也就意味着“只要有高学历,我也可以获得巨大的成功”。(P46)

优越情结是指表现得好像自己很优秀,继而沉浸在一种虚假的优越感之中。这建立在强烈的自卑感之上。(是自卑情结的地步)
常见的例子有“权势张扬”——

10根手指全都戴着红宝石或者绿宝石戒指的人与其说是有审美意识的问题,倒不如说是自卑感的问题,也就是一种优越情结的表现。(P47)

如果有人骄傲自大,那一定是因为他有自卑感。(P48)

自卑源于“缺失”,健全(正当)的填补是想办法付诸于实践,而自负的情绪亦可以填补缺失,引导人走向“我上我也行”的错觉,反而使人不愿意直面自己的缺失,造成优越情结。如果一个人总是自卑,那么就会扩张优越情结,例如暴发户的消费。

夸耀不幸指的是人常将自己的不幸与他人分享、博取他人同情、获得特权。这种特权使得别人与其交往时更注重他的感受,是“支配”别人的体现。

只要把自己的不幸当作保持“特别”的武器来用,那人就会永远需要不幸。(P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