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人文 下的文章

在中国大陆,常见的道路命名结尾有「大道」「路」等,比如「康虹路」「世纪大道」等。对于小路,则有着五花八门的命名规则,在这里浅作收集。

今日阅维基百科的郭杰瑞词条,其中有“批评”一段写到:

有批评指郭杰瑞……对中国只赞不弹,对美国只弹不赞……

只赞不弹是什么?从上下文推测,应该是“只赞扬不批评”。在 Google 和百度检索,均没有解释,但是找到了一些使用,证明该词也并非空穴来风:

我们当然知道很多事情可以做得更好,我们也应该虚心接受批评。但只弹不赞,会不会抹煞了很多有心人默默耕耘的成果,对年轻的学生不公平,而且扭曲了教改的真像?(李国章《教改正确 坐言起行莫蹉跎》
因為禪宗對多聞是只彈不贊,這就造成了一種反智的傾向。(冉雲華《佛教中的「多聞」概念》

在读秀检索,亦是有一些句子,但仍未有解释。不过,只要解释好“弹”的意义就能解释明白这个词的意义了。查《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的“彈”,就可得到此处“弹”的意义了:

糾劾、檢舉。《漢書·卷八四·翟方進傳》:「(方進)十餘年間至宰相,據法以彈咸等,皆罷退之。」《宋書·卷八七·蕭惠開傳》:「偃任遇甚隆,惠開不為之屈,偃怒,使門下推彈之。」

通常情况下,字幕会出现在主体的下方,比如当今最常见的视频字幕。但回顾字幕的过去和未来,字幕的位置并不固定。

一个典型的位于下方的字幕(公有领域)

看到一则视频,题为《老视频和怀旧情绪的害处》。片中简要讲述了人们怀念过往的情结,并延申说明了一些现象。

评论区有人说,

“遗忘”最先丢弃的往往是“缺点”

或者说,怀念往往滤掉缺点

从上初中开始,发现自己越来越容易沉浸在过往之中。甚至最近开始用 RetroBar 使得系统任务栏退为 Windows XP 风格。2010 年开始接触到电脑,Windows XP 的风格始终在我脑中挥之不去,尽管当时心中更喜欢的是 Windows 7 的先进性。但是这几年却越发怀旧,开始试图做一些怀旧风格的网页,到 Wayback Machine 看一些旧网站的存档。

似乎我总抓不住当下,在与时光的交锋中难以捉住逝去的日子,之后便沉浸在回忆往日的美好和幻影之中。

灵山岛,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原胶南市)东南黄海岛屿。陆地总面积7平方公里有余,以山地丘陵为主,最高海拔513.6米。是山东省海拔最高的侵蚀低山丘陵岛。
——百度百科 灵山岛

图片拍摄于 2021 年 7 月 17 日。

本页照片均为原图尺寸,每张约 3 MiB。若要转载,请链接本文地址。商业用途请在下方留言。

DSC_0696.JPG

DSC_0698.JPG

DSC_0702.JPG

DSC_0705.JPG

DSC_0706.JPG

DSC_0707.JPG

本文为筱枫对书籍《被讨厌的勇气》的读书笔记。所引用部分会使用引用样式(即本段样式)进行标注。

ISBN 978-7-111-49548-2
书名 被讨厌的勇气 / 嫌われる勇気
作者【日】岸见一郎 古贺史健
译者 渠海霞

Chapter 1. 我们的不幸是谁的错?

决定论: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先前某个原因和几种原因导致的结果。人的行为是可以根据先前的条件、经历来预测的。(这也是我们常用的推论方法,即由原因推出结果)

目的论:某种观念的目的是预先规定事物、现象存在和发展及它们之间关系的原因和依据。是一种唯心主义的观念。

二者在看待事物的方式上有所不同:决定论由因索果,而目的论由现存的目的推出结果。不应当在实践中只运用一种,而应兼收并蓄地看待和运用。

阿德勒心理学明确否定心理创伤。(P8)

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P9)

关于“愤怒”,文中举了两个例子:

  1. 青年对服务生弄脏了衣物不满,反常地训斥了服务生;
  2. 母亲训斥女儿时大声呵斥,而中途接电话时却能立刻和颜悦色。
所谓愤怒其实只是可放可收的一种“手段”而已。(P13)

青年为什么会训斥服务生?文中认为这并非是突发的情感,而是一种为了压制对方(目的)的手段。文中母亲的例子佐证了这一观点。

从决定论来看:因为青年生气,所以青年训斥了服务员;因为母亲生气,所以训斥了女儿。

从目的论来看:为了压制服务员,所以青年生气;为了压制女儿,所以母亲生气。

重要的不是被给予了什么,而是如何去利用被给予的东西。(P19)

我们需要的不是更换而是更新。(P20)

文中认为,如果想要获得幸福,就要去改变生活方式。而改变生活方式会带来充满未知因素的挑战,这就需要“获得幸福的勇气”。、

Chapter 2.一切烦恼都来自人际关系

在人际关系中根本不可能不受伤。只要涉入人际关系就会或大或小地受伤,也会伤害别人。阿德勒曾说“想要消除烦恼,只有一个人在宇宙中生存”。但是,那种事情根本就无法做到。(P35)

阿德勒认为,如果一个人从出生开始就不与其他人接触,那么这个人就不会产生诸如“孤独”等的概念。很显然,这是不可能的。所以,只要人活在世界上就必然会产生来自人际关系的烦恼。

(对于阿德勒所提出“一切烦恼都来自人际关系”,我有所质疑。如果一个人因为自身的疾病造成烦恼(如疼痛感),那么自然和人际关系没有关系。这一疑问先暂时放在此处,等进一步阅读寻找答案。)

客观上的弱势也可以转换成优势,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文中提到一个例子——哲人的身高只有 155 厘米,这是劣势吗?从一方面看,诚然是劣势;但是书中给了一个很有趣的观点——矮小却能让对方放下警惕心理,使人交往中感到轻松。

人作为一种无力的存在活在这个世界上。并且,人希望摆脱这种无力状态,继而就有了普遍欲求。阿德勒称其为“追求优越性”。(P42)

无法达成理想的自己就会产生一种自卑感。(P42)

书中认为,人产生自卑感的原因是因为人在追求优越的过程中无法达成理想的自己。

自卑情结不同,自卑感可作为促进努力与进步的催化剂,而自卑情结却是藉口。自卑情结指人的消极、对自己一无是处的评价,是一种反常而复杂的心理状态。

阿德勒将“将原本没有任何因果关系的事情解释成似乎有重大因果关系一样”归纳为“外部因果律”,这与弗洛伊德的原因论不同。

本书所指向的阿德勒心理学与传统的心理观念有些背道而驰。他强调目的所造成的现状。例如我认为“焦虑情绪导致我无法正常工作”,而目的论却认为“我不想正常工作所以焦虑”。

越自负的人越自卑。(P46)

文中对这句话进行了巧妙的论证:

认为“我因为学历低,所以才无法成功”。反过来说,这也就意味着“只要有高学历,我也可以获得巨大的成功”。(P46)

优越情结是指表现得好像自己很优秀,继而沉浸在一种虚假的优越感之中。这建立在强烈的自卑感之上。(是自卑情结的地步)
常见的例子有“权势张扬”——

10根手指全都戴着红宝石或者绿宝石戒指的人与其说是有审美意识的问题,倒不如说是自卑感的问题,也就是一种优越情结的表现。(P47)

如果有人骄傲自大,那一定是因为他有自卑感。(P48)

自卑源于“缺失”,健全(正当)的填补是想办法付诸于实践,而自负的情绪亦可以填补缺失,引导人走向“我上我也行”的错觉,反而使人不愿意直面自己的缺失,造成优越情结。如果一个人总是自卑,那么就会扩张优越情结,例如暴发户的消费。

夸耀不幸指的是人常将自己的不幸与他人分享、博取他人同情、获得特权。这种特权使得别人与其交往时更注重他的感受,是“支配”别人的体现。

只要把自己的不幸当作保持“特别”的武器来用,那人就会永远需要不幸。(P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