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学习 下的文章

一般地,其他学科进行自我复习的必备步骤是查阅课本。以化学学科为例,可以通过阅读课本 → 完成课后习题 → 完成章末总结的方式进行学习、归纳和整理,进而同化知识。接而进行题目的训练,配合《 5 年高考 3 年模拟 》等书籍进行。

但是在数学自学的实践中可以窥见这一流程对于数学的自学效果不尽人意。在实践过程中,所采用的是人教版(RJ)的 A 版课本。课本中对于某一公理、定理、公式等有较好的来源溯源和引导式证明,但是对于课后习题的练习却频发一些问题。

经过一段时间的检索排查,得以发现问题出现的环节在于解题过程中思路的缺乏

数学异于他科

在解题上,数学和其他科目有显著差别,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例子得以窥见他们的差别。

※生物
课本 甲基绿使 DNA 呈现绿色,吡罗红使 RNA 呈现红色。

问题中会在选择题等询问“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可以观察到细胞核被染成红色 ……”,易通过简单推理得到答案。

※物理
课本 ……可得热功率 P 的表达式$$ P = I ^ { 2 } R t $$

问题中一般会出电路图等,在选项中给予出题人给出的答案进行正误判断。难度部分偏高,但进行分析即可计算。

※数学
课本 一般地,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都是某个变数 t 的函数$$\left\{\begin{matrix}{ x = f ( t ) } \\{ y = g ( t ) }\end{matrix}\right.$$……就叫做这条曲线的参数方程。

问题中一般会给一个参数方程,要求考生书写出普通方程。可能会涉及其他的数学运算,如三角函数、平方和以及配凑技巧。

以上例子不难发现,相比于生物和物理这些学科,数学学科对于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凑,而且所要求的思维跳跃性要高于其他科目。而课本上鲜有直接教授思路,而是提供基础的概念及公式、公理等。这些是最基础的工具,要求灵活运用工具且搭配工具,才能解出题目。课本上部分例题会给部分题型的思路,然而对于考生来说,思路在一些题目中是缺乏的。这不是仅仅看课本可以解决的事情,思路是自我产生的,且产生思路的过程难以复制甚至不可复制(仅仅学会某题的单一解法并不称之为复制思路)。

分析与方案

不可复制性这一点在语文的现代文阅读中的考察也有所体现。或许部分考生对于作者意图无法揣摩,而一部分考生有“意境”则可以将试卷的意图洞若观火。意境是不可复制的,而思路亦是如此。他不是简简单单可以用文字表述清楚的,而是在实践生活中的积累进行自我升华得到。

因此,进行大量思路的学习是有必要的。而途径就是做题。进行大量基础题的训练辅以高考真题的训练是提升思维的有效途径。

数学或许和语文一样,需要进入一定的“意境”(抑或是“境界”),思路的产生会更加容易,思路才会逐渐明朗。

祝高考顺利。

本文仅作作者参考资料使用。

在水溶液中,水(H2O)由于存在以下平衡:

H2O = H+ + OH-

则意味着水每电离出一分子的氢离子必然会电离出一分子的氢氧根离子。二者难舍难分,如同恋人。

而这一切和溶液整体又相关联。

在NaA溶液中,pH=9。求张三犯了什么罪由水电离出的氢氧根浓度。(25°C)

pH=9,则c(H+)=10-9

根据 Kw=10-14,c(OH-)=10-5

而溶液中没有其他物质电离出氢氧根离子,则这就是其浓度。

但是,c(OH-)=10-5,c(H+)=10-9,而溶液中并没有其他物质生成氢氧根,仅仅是A-夺走了一部分氢离子,似乎并不符合我们所说的“难舍难分”。

其实不然。在A-水解的过程中,发生如下反应

A- + H2O = HA+OH-

我们不管这个叫“氢离子减少”,而是“水— A- 混合物”又电离造成氢氧根离子增多。所以水仍然守恒。

0.1mol/L NaOH 溶液中由水电离出的氢氧根浓度是多少?(25°C)

c(OH-)=10-1

c(H+)=10-13

溶液中的氢离子完全由水产生,c(H+)= c(H+)w

已知c(OH-)w= c(H+)w

c(OH-)w= c(H+)w=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