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G 文化在没落

写在前面
半夜随笔,思维混乱,不具有参考价值。

暑假里,有机会去了一趟广州市。正逢某大型漫展开幕,遂前往,却还是令人有些失望。我看到的不是对 ACG 文化的热情,浮现的大抵是市场化后的浮躁。

ACG 文化似乎正在走向没落。

2013 年,我加入了哔哩哔哩。当年的哔哩哔哩 UI 还比较传统,但这个网站又充斥着神秘感。这算是正式接触 ACG 文化,她给我的初体验是——神秘。

后来,我开始看番。从刚开始补番《未闻花名》,到《可塑性记忆》,到后来开始尝试追番《在下坂本,有何贵干?》,再到近些时段的《Pop 子和 pipi 美的日常》、《工作细胞》,经历了从初入到完全深陷 ACG 文化圈,慢慢爱上了这个圈子。我也尝试去阅读一些轻小说,比如桐山成人的《十字路口》,都是逐步了解文化的过程。

2016 年,我第一次去漫展,从那时起被漫展的氛围所吸引。尽管那时的漫展已经商业化。2017 年,初中毕业后在漫展上 cos 了自己喜欢的角色。我热爱着这个圈子。她独特的风格吸引着我。

然而,近些年来种种事情令人担忧。ACG 圈商业化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从一方面来讲,他促进了 ACG 文化的传播和发展,为文化事业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另一方面,商业化却使得这个圈子变了味。

本文侧重于坏的影响来讲。

回到文章开头所说的广州某漫展,我进去所看到的是一条小吃街。我有些惊愕,我不明白为什么漫展里会形成一道小吃街。去过漫展的朋友应该都明白漫展饮食有多么昂贵,由于市场封闭,大多数商家有暴利可图。一大瓶 1 升装可乐的售价小于 9 元,而漫展从这一大瓶可乐倒入不到 500 毫升的塑料杯子中却开出 10~20 元不等的价格。我从这里面提取到的信息是——死宅的钱真好赚。这本是一句调侃,却也是现实。成本低廉的东西,一旦扯上宅文化,便可以漫天要价。我不明白为什么会这样。 ACG 的普及化似乎并没有惠及到圈内的小伙伴。摆摊的大妈大叔不了解什么 ACG 文化,他们只知道什么是钱,哪里好赚钱。漫展上会有「聋哑人」要捐款,会有卖天价盒饭的阿姨,多少人看中了这方面的商机,未来又会何去何从,我们似乎一无所知。

ACG 圈子的商业化已经蔓延到方方面面,而哔哩哔哩营业化也是大势所趋。公司要运营需要盈利是可以理解的,但 ACG 圈子已经越来越糟,发展趋势已经越来越不堪入目。圈子变味了,在方方面面。而最大的罪魁祸首,莫过于商业化。

并不是说商业化不好。如果没有商业化,也不会有许多制作公司来制作番剧。

只是希望有些人赚钱时,不要露出自己只为金钱的嘴脸,吃相真的很难看。令人厌恶。

也许曾经的 ACG 圈子,再也回不来了。

添加新评论